This is My Table

对舒适区的思考

有事外出,路上完成了每天的英语学习任务,在公交车上发呆时想起了昨晚和朋友聊天时谈到今后是在熟悉但稍小的城市生活、工作,还是去众人熟知的大都市。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对应着是否选择舒适区,因此今天利用一些时间谈谈我对舒适区的看法吧。

舒适区的定义

人出生前的环境是十分舒适的,且一般不会遭遇危险,因此有些人安全感低的人睡觉时总蜷缩地像婴儿。如何定义舒适区,我并不想去百度或Google搜索,我谈的仅是我对舒适区的理解。

舒适区,当一个人在这里觉得安全,不需要为生活、工作操太多的心,按照常有的习惯和方式就可以适应生活、工作。举例而言,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大学所处的城市或者家乡所在的城市,是他们学习、生活了许多年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工作、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可以说,这个城市及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舒适区。

跳出舒适区的意义

舒适区内的生活是美好的,没有过大的压力,但舒适区也会使得我们丧失生活的斗志。其实很多人在一开始或多或少都有些理想,也曾经花了很久为理想努力,而毕业时面对是否跳出舒适区很犹豫以至于错失了机会,留在大学所在城市或回到家乡,按部就班地开始生活。随着日子地缓缓推进,尚存的理想也被茶米油盐浸润,慢慢侵蚀掉。

不跳出舒适区,也可能使我们迟迟未能从学生身份转变到社会人身份。学生时代无论犯了什么错,都会有人庇佑;进入社会,作为一名理性社会人首先应当学会的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尚处舒适区的年轻人,因为环境过于安逸,产生了尚为学生的错觉,或者以为年迈的父母仍有能力保护自己。需要很久之后,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份的转变,以及身上压着的重担。

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意义不在于实现锦衣玉食的生活,也不在于功成名就,更多是出于对自己的负责,对成长需求的回应。

回归舒适区或?

在京短短半年,我更为明白“独立”二字,也加深了对“孤独”的体会。时间久了,我也在怀疑自己是否要离家千里,靠着微薄的收入残喘生存。

临近毕业回到学校,也就回到了舒适区。本以为会很喜欢这样闲适的生活,却不曾想每天吃不下、睡不着。我思考了为什么会这样,很大一部分原因,很可能是我不再适应舒适区的生活,在这里我找不到对理想的共鸣,也看不见对卓越的追求,放眼望去皆是“差不多”。

我其实也能明白,这样的生活也挺好的,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可以享受生活的快乐。或者说可能也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更多地体会快乐。然而在这个年纪,我不想享受这个生活,所以暂时还是要跳出舒适区,去深水区呛几口水,学会如何生存在这个类似丛林的社会。不过也许过去一些年,我也会回到舒适区,或者现在期待的生活也会慢慢成为新的舒适区,只不过到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勇气选择再次跳出舒适区了。

2017/6/1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