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My Table

电信诈骗及常外校园污染事件后续

这两天网络上热议的是一名山东的大学生被电信诈骗后,因伤心至极不幸去世的话题。今晚相关部门宣布已经抓获三名涉案犯罪嫌疑人,并发布了A级通缉令追逃剩余的三名涉案犯罪嫌疑人,足以见得对这个案件的重视。我对各家新闻网站评论区对这些犯罪嫌疑人喊打喊杀的言论已经毫无意外,类似的热点事件出现后,勇于争先的键盘侠比比皆是,而真正思考案件背后的问题,并继续关注后续发展的人少之又少。

正如前几日的王宝强离婚案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更早的“常外校园污染事件”可能现在已经无人关心了。恰巧今晚也推送了后者的新闻,相关单位发布调查结论,认为常州外国语学校的环境是安全的。但除了常外的学生及其家长,恐怕校园环境安全与否都不重要了,毕竟早在之前已经抒发完了感情。那今天借着聊电信诈骗的由头,再聊聊这件事的后续吧。

电信诈骗之恶

电信诈骗之恶,现在的讨论多限于实施诈骗的人的可恶,而很少有人关注到电信诈骗的整个利益链条,这个利益链条盘根错节,使得诈骗案件层出不穷,难以根治。我们稍作分析,不难发现整个利益链条可以拆分为:买卖个人信息者-诈骗者-监管者这样三个部分,接下来我将一一简单分析。

买卖信息者之恶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我们个人信息泄漏的风险几何增长。时至今日,能够说自己从未接到过诈骗/推销电话的人,恐怕寥寥无几。那为什么我们的手机号、证件号,甚至是购物信息会出现在诈骗者/推销者的手上呢?这就与买卖信息者脱不开关系,尤其是那些盗取个人信息、倒卖个人信息的黑客,他们通过技术手段从疏于防备的网站获取了大量个人信息,再低价转卖给企图利用这些信息诈骗/推销的别有用心之人。这样一来,诈骗/推销的前提条件就具备了。

除了盗取个人信息的黑客,还有些公司的员工、网站的经营者通过利用合法途径收集用户信息,然后再将这些用户信息打包卖给专门收集此类信息的第三方公司,再由这些公司转卖给企图这些信息诈骗/推销的人,如果说黑客的窃取行为可以通过提高网络安全水平防范,那这些合法收集来的信息又如何防止被转卖给他人呢?

谈到这里,不得不提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这部修正案扩大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和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适用范围、提高了量刑标准,从而有针对地打击、惩处非法获取、买卖个人信息的犯罪分子。但最近的山东大学生受骗事件提醒我们“徒法不足以自行”,仅仅通过立法完善不足以铲除非法获取、买卖个人信息的毒瘤,需要执法部门严格执法,加大对相关人员的打击力度,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

诈骗者之恶

毋庸置疑,诈骗者是整个电信诈骗利益链条中最为显眼、最招人仇恨的一部分。最近的这起案件中,多名诈骗者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防范意识差的弱点,以提供助学金为幌子引诱这些大学生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很多学生轻信了诈骗者,汇出了数额不等的财产。

令人悲哀的是,以往我们关注到都是诈骗者诈骗老年人、中年人居多,但他们竟然将魔爪伸向了那些希望通过助学金来实现自己上大学梦想的孩子。假如诈骗成功,就意味着一个孩子的大学梦想可能破灭,人生命运从此改写。人性中最大的恶,也莫过于此吧。

根据我国刑法中有关诈骗罪的规定,实施诈骗行为数额较大,即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或有其它严重情节,即可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它特别严重情节的,即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因此,最近的这个案件,我认为至少达到第二个量刑区间,可能会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仅是个人猜测)

运营商及监管者之恶

处于电信诈骗利益链条最后的是运营商及监管者,它们尽管有能力减少电信诈骗,但放任电信诈骗的发生,使得电信诈骗在这几年愈演愈烈,归根究底还是利益作祟。

就像很多年前声讯台、短信推销/诈骗的泛滥,运营商只要用户掏得出费用,就允许其设立琳琅满目的声讯台,利用合法的账号群发各种各样的短信,我曾经亲眼见过群发垃圾短信的工具,只需要几张手机卡和几台简单的设备,设定好要群发的号段,接着只要等待发送完毕即可。如此低的成本,再加上运营商及监管者的放任,自然而然就会催生出更多的声讯台、垃圾短信。后来随着媒体报道的增多,国家也从立法层面规范运营商及监管者的责任,从而减少了此类行为的发生。

因此,当前电信诈骗高发,运营商及监管者难辞其咎,一方面应完善手机实名制,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有异常群拨号码、异常通信记录的号码进行停用、注销,真正履行起其监管的责任,从源头减少电信诈骗的发生。

热点的后续关注

最后来聊一聊“常外校园污染事件”的后续吧。今晚澎湃新闻推送了常州外国语中学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结果: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督导组、环保部和江苏省政府调查组、国家卫计委和江苏省卫计委医疗卫生专家组经过3个多月的调查,26日经常州市政府向新华社发布调查结论:常州外国语学校的环境是安全的。
调查组同时指出,“常隆地块”前期修复过程中确实存在问题,如:未建设密闭大棚及配套废气收集设备,日常监管不到位,学校未经竣工环保验收违规投入使用等。

我关注到调查的结论是“常州外国语学校的环境是安全的”,但同时也指出学校未经竣工环保验收就违规投入使用的问题。这一方面打消了常外学生及家长对环境安全的顾虑,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常外新校区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我了解,不仅常外新校区的建设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类似的工程也常常忽视环境评估、环保验收等等必须的过程,使得工程完成后陆续出现环境问题。因此,这提醒许多工程项目的规划者、施工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

我们常常关注热点,又在热情退却后留下一地鸡毛,而处于事件中心的人在热点之后仍要承担着许多压力,甚至是悲剧的后果。很多新闻背后有值得人们探究的问题,不妨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又或者恰好有能力为这样的问题解决贡献力量,那总比永远做一个旁观者要好。

参考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热点问题-君合研究简讯 2015.10.30
常州外国语学校事件”调查结果:校园环境是安全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