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My Table

求职小记

从回国至今,已经四月有余,终于收到了合适的offer,不用再在失眠的夜里怀疑自己今年能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感觉挺好。不过今夜又失眠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在心里反复。趁这个失眠的夜晚,写一写今年求职的经历和感受,博君一乐。

只想去律所阶段

从大学到研究生,除了在法院就是在律所实习,因为我根本没想过去公司,觉得只有做律师才能体现出我的价值,才能做我想做的事情,所以这个阶段求职的思路就是只投律所。什么红圈所、外资所、精品所,或者大所、名所,能想到的律所我基本上都投了一圈,也收到了一些所的回复,或者是笔试/面试邀请,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下面一些经历:

某红圈所

出国之前,在好友张律的帮助下曾经去某红圈所参加过笔试/面试,那次是我第一次去这么高大上的律所,颇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这次回国以后也有幸收到了某红圈所(另一家)的笔试邀请,让我见识到什么叫做“地狱难度”的笔试。很显然我并没有通过这家所的笔试,我充分认识到了我距离行业内最优秀的同学之间的差距。(但这个团队的合伙人前段时间被人举报了...)

某外所

如果说某红圈所让我体验了什么叫“地狱难度”的笔试,那大概某外所让我体验到什么叫做“地狱难度”的面试。后来想了想,其实面试的难度取决于律所的招聘需求,是需要一个初出茅庐的1年级小朋友,还是一个有了一定工作经验,能够上项目的3年级同学。对于我来说,虽然有机会拿到某外所的面试邀请,但我确实经验不够,项目深度也不够,很遗憾没有通过面试。这让我思考,今后工作中要多深挖、多积累,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年级同学。

某大所

有幸得到好友王哥推荐,获得了某大所的面试机会,并且顺利通过获得offer(令人心动的offer?)。拿到offer之后,我开始按部就班地实习留用,但实习第一天我发现这份工作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我比较期待的是比较高强度的工作,和比较紧张的工作节奏,如果能够钱多一点是更好的。然而这份工作与我期待的不太一样,可能用“钱多事少离家近”形容比较合适,但我并不想做这么一份工作,尤其是害怕在这样的环境中过得太舒服,于是还是走了。

本土所

其实很多本土所都很好,立足于本土,也成长于本土。但我比较希望在起步阶段可以找到一个高一些的平台,所以很多时候这些本土所没办法提供这样的平台。当然,很多本土所其实也不喜欢我这种背景的同学,会觉得呆不住/呆不久,这确实是个两难的事情。

那就干法务呗

律所求职碰壁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思路,即是不是一定要去律所呢?在咨询了一些同学/朋友的意见之后,我开始觉得对于法学生求职来说,并不一定只有律所一条路,还有企业校招和公务员考试这样的路径。出于对自己性格的认知,我觉得还是选择进企业比较合适,于是就关注起各种校招的信息来。

一些金融行业的公司

最开始,我是投了一些证券、基金公司,然而并没有人理我。想了想,可能还是因为学历短板,再加上并没有相关经验,叠加上今年的行业形势,这个方向可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了。那不如投投我喜欢的方向吧。

一些互联网大厂

因为很喜欢互联网,还懂一点点相关知识,于是投了得有七八个互联网大厂。给我反馈的大概有个四五个的样子。参加了鹅厂某子公司的笔试,然而并没有后续消息,至于鹅厂本厂应该也没看上我的简历,迄今为止尚未发起面试。(笔试之后接近一个月,鹅厂某子公司发来面试邀请,然而我已经准备入职某厂了,就婉拒了面试邀请。)

参加了杭州某大厂的面试,面试体验很棒,面试官很nice(还是通中学长!),但因为没有hc只能走外包入职,而外包能给出的价格令人心碎。尽管这样,我还是很喜欢这个大厂的几位面试官,让我觉得面试也可以这么开心。

之后又去了北京西二旗,参观了米厂的新总部,顺便完成了一次愉快的面试(感谢阿破在昌平收留了我)。米厂的法务总可能是我见过的最nice的法务总,让我有一种和他干准没错的感觉。面试环节走的比较通畅,也拿到了offer,然而因为收到了最想要的offer,我只能忍痛放弃了。

最后是等了很久的某厂的offer。其实很早就飞来深圳完成了面试,只不过在面试通过之后等了很久的offer。还好总归是等来了。对我来说,能够和这些优秀的同学一起参加群面就是很幸运且新奇的体验了。没想到居然能够通过三轮面试,顺利晋级,让我意外又开心。等待的过程中,几位朋友告诉我“等待是一种艺术”,几多体会,颇有味道。

很幸运的是,从美国回来、反复折腾了四个月以后,我拿到了期待已久的offer,即将体验一段很有趣的工作/生活。在这四个月里,我反复期待/落空,质疑自己到崩溃,但总算熬过来了,幸好幸好。

谢谢各位朋友在这段时间里对我的帮助和鼓励,也谢谢家里人的支持和理解,有你们真好。

写于 2019年10月18日
修改于 2019年11月3日
于上海&深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