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My Table

法律诊所的二三事

这两天一直在教务处磨成绩单和在读证明的事情,截止11日,中英文成绩单、在读证明和排名证明都已经弄好,就等明天装入信封密封了。来不及喘一口气,又要磨推荐信的事,尽管已经和一位教授说好,另一位教授明天应该也可以联系好,但如何写出两封语气不同,角度不同的推荐信成了摆在我面前的难题。因推荐信的事情发愁得睡不着,于是起来写写最近也在弄法律诊所的事情,权当是对去年一年诊所工作的回忆和交代,也是对这一期新诊所的一些期待。

法律诊所,可能很多人不了解这是什么。当我和别人介绍我参加了法律诊所时,他们都会问我这个“诊所”是看病的地方吗?其实你也可以说法律诊所是看病的地方,只不过我们诊断的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生活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区别于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不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还起到对法学生的实务教学作用。

大学一直被人们喻为“象牙塔”,形容一些大学生囿于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实务经验,这一点在中国当前的法学教育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众所周知,法学是一门实践学科,从一名学习法律的学生到熟练办案的法律工作者之间有着漫长的过程。在英国,有律师学院这样的机构扮演着引领、教导法学生成长为法律人的角色;在美国则将专业法学教育延后至研究生阶段,只有学生拥有至少一个其他学科的本科文凭之后才可以修读法律,并在修读的过程中通过参加法律诊所、法律社团、实习等方式积累实务经验。而中国的法学教育尚未完善,很多本科毕业生实务知识和技能几乎为零,因此法律诊所的出现对于普及法律实务知识,提升法律实务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想当初,我加入法律诊所时并未考虑过法律诊所会给我带来多少变化,主要还是出于猎奇的心态。但在加入法律诊所之后的一年时间里,我的生活乃至我的人生观都因此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在我加入诊所之初没有想到的。可以说,这一年中我的收获大于我的付出。

法律诊所,提供给我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如果不是老师的信任和支持,我也不可能只花了短短几天时间就把微信公众号和诊所网站建立起来,也不可能有热情持续维护这些网络平台。很多以前不会的事情,也在折腾这些新鲜玩意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现在我可以轻松地运营一个公众号,或者从零开始建立一个新网站。没有诊所提供的平台,我可能直到毕业还过着相当平庸的生活。

诊所不仅让我得以尝试一些新鲜玩意儿,也让我有机会接触法律圈子里的大牛们。因为大学处于一个小城市,较为封闭,以往很难有机会接触学校以外的老师、学者、法律工作者。而在加入法律诊所的短短一年时间里,我认识了很多法学教授,有些教授甚至是立法的主导者;也认识了某些领域顶尖的律师大Par,让我见识到一些教科书上见不到的、顶级的案件的内幕;我也接触到一些法官、检察官,深刻体会到他们日常工作的辛苦。一年时间里认识了很多很多大牛,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诊所的李教授总是和我讲,法律人应当仁心仁术,法律诊所人应当乐于奉献。我不知道有多少大学老师做到了“乐于奉献”,但李教授在诊所上完课后又与我们讨论案件,关心我们的近况,总是弄到晚上11点多才从学校离开,这样的老师应该对得起“乐于奉献”四个字吧。作为诊所法律人,我从李教授身上也学到了一点点乐于奉献的精神,或者说为诊所多做一些事情,我很乐意。

十年后,当法学生成长为法律人,在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还有多少人还记得法律诊所课堂上那些精彩的话语,还有多少人记得要做一个“仁心仁术”的法律人呢?对于这件事,我倒不悲观,我觉得法律诊所的确能给参与者留下美好的回忆,我相信我们这群法律人在今后也会有自己的机会回馈法律诊所。

2016.10.1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