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My Table

国情不是借口

9日晚,乘Z51次火车从北京回南通。

火车车厢空调跳闸,整节车厢温度比邻节车厢高了整整五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旅客都站出来找乘务员和列车长反映情况,无奈电工不给力,修了两个小时都未能将空调修好,致使群情沸腾。好不容易,空调终于恢复正常,但列车长却毫无表示,仅仅一句“对不起“就想完事走人。

对这种充满铁路官僚作风的处理方式,我和同伴们以及部分旅客自然感到不满。既是对在近似蒸笼车厢中呆了两个小时的不满,也是对列车工作人员处理突发情况反应缓慢,处理方式刻板生硬感到不满。于是我们找来列车长希望其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解释。可能是列车长年轻未曾处理过类似事件,他便把列车上的党支部书记找来与我们交谈。

说话是一门艺术,列车书记显然深谙这门艺术,在与他将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他用这门艺术安抚了诸多旅客不满的心情。具体过程我想不必赘述,但是对于列车书记对于火车维护工作居然需要三个工段联合作业的话语印象颇深。对于维护列车这项工作,居然需要三个不同部门的联合作业,之间出现相互扯皮,导致我们出现我们这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就很好理解了。这项工作制度据说已经沿用了六十多年,也就说这种工作制度从建国后到现在几乎就未曾变化,那么这样的制度能跟上现在发展迅速的社会吗?我心中不免有个大大的问号。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中,各项制度应当是与时俱进的,这样制度才会保持应有的活力,发挥其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我将上述论断陈述给列车书记听,列车书记默然,后对我说:”这种情况我也明白,但这也是咱们中国的具体国情所限,说白了也就是中国人太多。”

我也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听到有人拿国情来说明发生某件事或者某个制度到现在仍无改观错不在己。国情对于某些人来说恐怕已经成了最好的挡箭牌,但是细细去想这种逻辑绝不会因为重复多次而成立。为什么呢?三十年前中国有十亿多人,三十年后,中国仍然还会有十几亿人,难道说因为人多,所以我们就可以有借口不去改革吗?显然,这逻辑是行不通的。人多必然会导致改革的成本加大,但是假使不改革,或者改革缓慢,那么将来中国要为此付出代价将会更大。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人多,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邻国印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这两个发展中国家对改革自我懒惰的借口。前一阵子印度强奸案件频发,有些印度评论家为政府辩护道:“印度人口太多,存在许多单身男青年,这是印度的特殊国情,民众需要谅解。”但是如果把这句话放到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哪个国家没有大量单身青年呢?为何在其他国家,或者说在许多比较开放的欧美国家都没有出现如此病态的社会强奸案你?这显然不能因为一句国情特殊就能苍白掩饰政府管理和立法的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事物,社会上大多数机构团体都通过自身改变来不断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从而在实现自身利益需求的同时满足其顾客的需求,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双赢模式,对社会起到了促进作用。而有些部门机构却不思进取,很少愿意做出些利己利人的改变。比如在火车上列车书记给我解释的火车维护模式一样,还有列车故障以及晚点对乘客补偿的刻板规定,都让人觉得铁路部门对旅客的诚意不够,未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更为人性化和科学地运营和管理铁路系统。

类似铁路部门这样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经常拿国情来做挡箭牌的部门绝不在少数,但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团体在处理问题,做出决定的时候能切身地为民众想,重视与民众的沟通,因此我们看到了更多充满人情味和民众智慧的措施和决定。

哲人曾经说过:“政府的威望和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因此,我始终坚信,只有当我们的声音被政府倾听,并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每一部分时,我们的国家才能称之为伟大,这样的国家才会成为令人尊敬的强大国家。

对事不对人,对列车长以及列车书记仍然充满尊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