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My Table

律师和法务

刚刚在听播客聊红圈所最近降薪、裁员风波,几位嘉宾从红圈所的历史开始讲,讲为什么红圈所的模式可能在现在和将来是不可持续的。其中提到一点,说红圈所最早是建立在早期律师主要服务外企客户,外企客户的付费模式与国外相同,即计时付费为主,所以红圈所才有较多的原始资本积累下来,逐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基于上面的逻辑,嘉宾们认为随着现在经济形势的变化,许多外企客户处于收缩、撤离状态,而国内客户并不接受计时付费的收费逻辑,因此红圈所赖以生存的盈利逻辑受到了挑战,随之而来的就是近期不断传来的红圈所降薪、裁员的传闻。

同时,嘉宾们还认为红圈所早期基本上以非诉业务起家,诉讼业务多是配套非诉业务提供给客户,很多红圈所的诉讼业务在其内部属于边缘业务。这点是让我比较惊讶的一点,可能之前我较少关注到这一点,但仔细想一下,确实好像有些道理,几家红圈所中好像确实没有一家是诉讼而闻名的。

我毕业的时候,也很想进入一家红圈所工作。当时在上海找了很久的工作,投了不知道多少封简历,也去参加了几家红圈所的面试,当然最后没有得到红圈所的工作机会。如果那时候有机会加入一家红圈所,那我现在可能是红圈所五年级律师了,不知道收入是否会比现在高?可能会比现在高,但也有可能会迎面撞上今年的红圈所降薪潮。

自从干了法务,我开始对红圈所慢慢祛魅。尤其是在几家大厂工作中,频繁的对接红圈所的团队,感觉到红圈所好像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是在其中工作的律师们更加的累。尤其是在最近几年收到参差不齐的红圈所工作成果后,我认识到如果团队或律师对业务本身没有足够的了解,可能能给出来的建议或者工作成果也只能是差强人意。

同样对于法务来说,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公司、机会。有的机会可能很容易得到,也就对应了比较一般的薪酬待遇和行业地位;有的机会则看上去十分的光鲜,但体验和经历过之后发现也就那么一回事儿。很多时候,在哪里工作并不重要,而是以怎样的心情和态度去面对工作。

2024/04/13

上海浦东

评论